永远的“广播”情结
发布日期:2010-09-27 浏览次数:17036
记得我上大学的时候,淮阴有两所师范类大专院校,一个是淮阴教育学院,一个是淮阴师专。当时我的母校教育学院的大专还是两年制的,从我们毕业后改成了三年制,再后来,我的母校也没了,教院和师专合并,成了现在的淮阴师范学院。母校教育学院留给我最多念想的是“广播”。
大概因为知道我在高中曾是学生会的主席,踏入教育学院的第一天,我就被班主任“突击提拔”,担任中文班班长。此后,我又结识了上一届师兄班长,他还兼着学院的“教院之声”广播站站长。师兄毕业在即,看我组织能力还可以,加上发表过不少文章,普通话也不错,于是极力向学院团委书记推荐让我接任广播站站长。后经考察合格,我终于走马上任,从集体宿舍搬进了位于中文系大楼顶楼的广播站,开始过着“高高在上”的日子。
那时候的广播站不单是每天准时播放起身号和运动员进行曲,叫醒全校师生做广播体操,另一项重要工作是每天录播节目。上任伊始,我便开始在全校“选秀”,招聘“教院之声”广播站节目主持人,一时间报名者络绎不绝,有的人甚至走后门托关系想“挤进”广播站,而我们几个评委还是正儿八经地严格把关,一听音质,二看长相,三考文字功底,最后我们选定了六男六女。“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这是众人皆知的道理,六组拍档星期一到星期六,轮流主持,所有的节目都是提前一天晚上录制。
做了广播站站长,我可成了学校的“大忙人”。同学们为“心上人”生日点歌,找我;写好的文章想播出,找我;有同学参加朗诵比赛、听力测试,要录制磁带找我;院系有大型活动,要主持人“闪亮登场”,也得找我。由于我手下女主持人多是“校花”,男生们和我贴近者甚多,请我吃饭的是排不过来,不过请我的同时,还要指名道姓让我带上某某女主持。事后,一见钟情、水到渠成的是千恩万谢;没感觉或有意无缘的,我可受罪了,“佳丽”们说我“乱点鸳鸯谱”,“没安好良心”,“馋嘴媒婆”,还要罚我在广播站等她们节目录播结束后,下一碗家乡的“阳春面”算是赔礼,或是干脆带她们上校门口饭店补搓一顿,搞个“隆重道歉”!那时候,广播站的那帮“同事们”可算是奉献了各自的空闲时光,一心想把节目做好;闲暇时在一起相处,就像一家子的兄弟姐妹,有喜事一起分享,有难事一起分担,无拘无束,亲密无间。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选送的节目在全省大学生广播台(站)节目展播中一举夺得全省一等奖。也正是因着那段时光的历练和对广播的特殊情结,我那帮广播站的兄弟姐妹们毕业后陆续走进了电台、电视台、报社,当上了编辑、记者,甚至当上了主编、宣传部长。
正是因着那段广播情结,也促成了我的初恋。我大二的时候,有一个大一女孩,经常向广播站投稿,文笔相当清丽。于是大伙怂恿我约她见面,我同她交流时,主持人们作陪。就这么陪了几次,后来我就“单兵作战”了,开始请她到桃花岛散步,倾诉,直到后来相依,相携,最终她也成了我们广播站的专职编辑。令人扼腕的是,轰轰烈烈的初恋之后,我们很快就面临着毕业后分居两地的残酷现实,那段无疾而终的初恋只有在泪水中谢幕。毕业离校的那天,“教院之声”广播站的主持人集体做了最后一期节目,告别的点歌播了一首又一首,离别的赠言说了一句又一句,所有的主持人是哽咽着做完了最后一期节目。凄美的旋律、低婉的倾诉在空中久久回荡,握别的泪水、拥抱的绝唱在心中痛然作响。在泪水中我们告别了亲爱的母校,告别了朝夕与共的老师、同学还有我们挚爱的广播,也告别了那一段柔肠寸断、泣血连心的初恋。
“当生活的细沙无声无息的从指缝间滑落,当记忆的花朵轻轻盈盈的飘零于岁月的长河,回望来时的路,原来青春曾那样美丽——‘教院之声’广播站,与您一起走过这段难忘的人生之旅。”这是“教院之声”广播站的开播导语,温馨的语言至今温暖着我们的记忆。亲爱的广播站的同事们,你们还好吗?曾经的老站长想你们了,当我们重逢的时候,别忘了我们的节目就从这首导语开始。
(于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