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活动
缘文化

​乡音缘

发布日期:2024-01-06 浏览次数:723

世事沧桑,人海茫茫。想找的大海捞针找不到,不想找的就偏偏巧遇。真是无缘对面不相逢,有缘千里来相会。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结识了老乡陈坚老人,寻访到70年来找不到的世代宗亲,令人感慨不已。

浴室里洗澡,邻座上一位白发老人让8、9岁的孙子帮助脱鞋子,脱袜子,拽棉裤,听口音是宝应腔,随便问问,老人家是宝应人吗?一下子认出老乡,并且还是亲戚,陈坚老人的姑父郝石荪,就是我的本家叔叔,而且还告诉我,他姑父已早年过世,儿子郝澄浒现住上海。几天后,我登门拜访。陈老17岁离开家乡宝应,出门求学走上革命道路,80高龄,淮安日报社离休干部,一生曲折,学识丰富。他的一生心血,汇成200万字的巨著《安宜生文存——新闻实践论》,对新闻工作论述精辟,内容详实,大到新闻哲学理论,淮安报界史料,小到新闻工作者的道德情操,采访作风,工作细节,严肃认真到力减差错等等文稿,说理清晰,娓娓动听,我彻夜长读,几天时间已通读矣,这简直是一部新闻工作者的教科书,我受益匪浅,从此,我经常访问陈老,使我能经常在报界刊登文章,在市政协文史委,在清河区等方面都取得不小的进步。我去上海儿子家,又联系上了郝澄浒,叙谈前辈人的交往,以及几十年寻访无果。我的父母临终前,还曾念叨过,那些故人自战乱失散,就没有了吗?改革开放后,许多老人回家乡寻根访祖,他们怎么就一点消息都没有呢?郝澄浒也70多岁了,年年通电话,几次说要回家乡看看。他父亲出生书香门第,很有才华,但生不逢辰,颠沛流离,郁不得志,后来,怕谈以往,恍若隔世。无论如何,前辈人绝对想不到如今的和谐盛世,政治上平等待人,不再人斗人,人整人;经济上,可算是大家发财,处处是楼房,家家有饭吃,广大农村皆有医保,拿老年补助金,种田免税,工补农业。什么“点灯不用油,耕田不用牛。电灯电话,楼上楼下,汽车一跨。”梦想都成为现实了。年轻人不懂,会以为,这个社会本来就是这样,很久以来,一直就是这样,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他们哪里知道旧中国的战乱、贫穷的苦难啊!

我和澄浒兄弟紧紧握着手,久久不放,罢了,终于找到了,会见了,告慰你我的父母,他们的子孙都好了,家乡也好了,让老人们也含笑于九泉吧!

几句乡音引出的缘分,也点缀出社会的丰富多彩。

郝宇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