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活动
缘文化

问渠哪得清如许

发布日期:2010-09-28 浏览次数:18836

——记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翟虎渠教授

老三届、农民、军人、洋博士、科技副县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重点大学校长、中国农科院院长……这一连串的身份,就好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演奏出了翟虎渠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生乐章。

地处中关村南大街的中国农科院,是我国农业科研的“国家队”,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但在南大门内侧一带,蔬菜摊、水果摊、小商店比比皆是,一些前来办事的科技工作者私下议论:什么农科院,简直就是一个“农贸市场”。2001年7月,翟虎渠被任命为中国农科院院长。上任伊始,他就决定拿这个影响农科院形象的“农贸市场”开刀,大力整顿大院秩序,还科学家们一个做学问的良好环境。如今,整治后的农科院不仅马路拓宽了,绿化也上了一个新台阶,卫生环境大大改善。一些开始不理解的群众也高兴地说,看来,翟院长干对了。知情人说,在翟院长身上的确有一股子雷厉风行、敢说敢做的军人气质。

整治一个“农贸市场”作用有限,翟虎渠把目光瞄准了科研体制改革,经过反复调查和深思熟虑,他决心向旧的科研体制开刀,塑造农业科研“国家队”的新形象。

2003年1月1日,由原品种资源研究所和作物育种研究所两个大所合并,并吸收其他研究所有关研究室组建的新的作物科学研究所正式运行,这是拟建的九大研究中心的第一个。农科院原有的38个研究所,将被重组为九大研究中心。翟虎渠认为,要为农民增收和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提供技术支撑与保障,就必须努力抢占世界农业科技制高点,突出科技创新,加强原始创新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农业高新技术研究。按照设计,改革后的中国农科院将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国内一流的农业科技产业孵化中心、国际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中心和农业高层次研究人才培养基地。

身为博士生导师并留过学、曾经担任过南京农业大学校长的翟虎渠深知人才的宝贵和重要。2002年初,在他的主持下,经费并不充裕的中国农科院自酬资金,启动了“杰出人才工程”,首批招聘计划公布后,在海内外引起了较大反响。先后有308名专家、学者前来应聘。经过严格评审,有19人入选一级岗位,64人入选二级岗位,目前已有60人上岗工作。这将大大提升中国农科院的创新能力。与此同时,翟虎渠也十分重视研究生教育,由他亲自兼任院长的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在校生已突破800人,办学规模和研究生培养质量持续提高。去年,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被评为中国12所一流研究生院之一。

2003年初,由翟虎渠发起并倡导的全国农业科研协作网正式成立。这是中国农科院为加强全国农业科研协作,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而采取的一个重大战略步骤,得到了许多省农科院和农业大学的积极响应。有识之士指出,全国农业科研协作网的成立,对于解决许多课题低水平重复等困扰农业科技创新的重大问题必将发挥建设性的作用。

了解翟虎渠经历的人知道,这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也不是要搞形象工程。1973年,翟虎渠退伍回乡,成了一名普通农民。他白天在农田里辛苦劳作,晚上秉灯夜读。1973年9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跨入江苏农学院农学系学习。1978年,翟虎渠作为恢复高考制度后首批入学的研究生就读于南京农业大学。这一段难忘的经历让他最了解农民需要什么,生产需要什么,农科体制该怎样改革。

谈及人生成功的体验,翟院长信口吟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他说:“成就和荣誉就像天光云影一样令人赏心悦目,可是追根溯源,它来自我们对事业的执着和领导老师们多年悉心的培养。成就与荣誉只代表过去,今后的事业还需我们不断地开拓、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