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活动
缘文化

龚自珍诗词中的“剑箫”情缘

发布日期:2010-09-27 浏览次数:21896

龚自珍(1792-1841),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字尔玉,又字璱人,号定盦;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盦,又号羽琌山民。浙江(今杭州)人,是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龚自珍工诗词,龚自珍诗词中的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他的“剑箫”情缘。读龚自珍的诗词,在你的眼前,会闪现寒芒森然、英气慑人的剑光,使你联想到他的恃才傲物、狂放不羁和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在你的耳便,会响起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使你联想到他的怀才不遇、吟诵风月和壮志难酬的郁愤。

我初步统计了一下,在《龚自珍全集》所收的龚自珍诗词中,仅仅提到“剑”或“箫”和“剑箫”对举的诗词总数不超过20首,尽管数量不多,然而他的这些诗词却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他的诗词中有单提到剑和箫的,如“万一禅关砉然颇,美人如玉剑如虹”(《夜坐》)、“一剑还君君莫问,换了江关词赋”(《南浦》),又如“我有箫心吹不得,落花风里别江南”(《吴山人文征、沈书记锡东饯之虎丘》)、“一箫吹,琼栏月暖,锦云飞”(《梦玉入引》),最突出的是“剑箫”对举的诗句,这些诗句融激越和温柔、浪漫与无奈、豪放与婉约、积极与低沉于一炉,如“来何汹涌须挥剑,去尚缠绵可付箫”,他时而壮心不已,慷慨激昂,信手舞剑,可是一想到诸般的不如意,情绪急转直下,只好借吹箫来排遣内心的苦闷。他的情绪时而振奋,时而低落,反映出其内心十分矛盾,表现了其“有心击贼,无力回天”的痛苦。“气寒西北何人剑,声满东南几处箫”,他对边塞的形势深感担忧,感慨可以仗剑报国的英雄之少,更感慨知音的寥落。“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己亥杂诗》)、“长铗怨,破箫词,两般合就鬓边丝”(《鹧鸪天》)、“沉思十五年中事,才也纵横,泪也纵横,双负箫心”(《丑奴儿令》),理想不能实现、壮志难酬的痛苦溢于言表。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漫感》),“剑”与“箫”是龚自珍的诗作中联袂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意象。“剑气”与“箫心”成为其诗歌思想内容的主旋律。龚自珍以“剑”抒胸臆,以“箫”寄诗魂;他以“剑气”寓雄心、正直、狂放,他“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胸怀天下,关心国是,狂放不羁,激浊扬清,渴望建功立业;他以“箫心”泻不遇、逃避、低沉,他吟诵风月、谈禅论道、游戏人生。在他的诗词中显示了疏狂进取与浅斟低唱的双重人格。从艺术上看,“剑气”,体现了作为思想家的龚自珍犀利的批判锋芒,更体现了雄豪飘逸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箫心”则体现了龚自珍作为文学家发自肺腑的真情至性,浓缩了他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的独特的感情体验。从美学风格来说,“剑气”与“箫心”分别代表着壮美与优美两种截然不同的美学风格,龚自珍将矛盾对立的事物充满阳刚之美的“剑气”与充满阴柔之美的“箫心”和谐地结合起来,熔铸在自己的诗词之中,形成了亦剑亦箫、壮优兼得的独特美学风格。

总之,“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消魂味”(《湘月》),龚自珍达则仗剑兼善天下,穷则吹箫独抒性灵,“剑箫”情缘贯穿于他的诗词之中,更贯穿了他的不平凡的一生。

(程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