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活动
酒文化

以“诗酒文化”观中国文学

发布日期:2024-04-17 浏览次数:280

以“诗酒文化”观中国文学,古往今来,吟诗不能无酒,有酒必生诗情。诗心酒兴,酒性诗情,似乎总是紧密相连,息息相通。

举凡文学史上那些卓有成就的诗人,几乎没有不饮酒者,先秦的屈原、宋玉、荆轲、刘邦、项羽自不待说,两汉时的东方朔、司马相如、蔡邕也不用赘言,魏晋时期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贤”更是人人皆知,单以中国诗歌最为辉煌的唐代为例,初唐时期的王勃、卢照邻、陈子昂,中唐与盛唐时期的孟浩然、王维、崔颢、李白、杜甫、高适、岑参、张继、刘禹锡、柳宗元、自居易、元稹,晚唐的李贺、杜牧、李商隐、温庭筠、李煜等,均在其创作中以酒入诗,或以诗写酒,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诗人不仅以形象的笔墨,叙写了自己的“诗酒人生”,以富有“真味”的“诗心”表达了他们浪漫的情感,而且从各自的观察视角以及所亲历的丰富多样的社会生活中,描写了他们所认知感悟的现实人生,让我们看到了唐代社会繁复多彩的社会镜像。

诗人好酒、爱酒、饮酒乃至因酒成诗,并不是单纯追求酒之美味,而是以酒寄情,借酒抒怀,醉翁之意,实深蕴其心,而“诗心酒性”的互动,则将诗人内在的情感与之感悟的“人生真味”活脱脱地揭示出来,这就是“酒”不可言说的魔力,也是诗人爱酒的真谛所在。此时的“酒”,虽在诗人的眼中是以“对象物”的方式而存在,但实际上早已脱离其“物质”的属性,且迅速转化为一种“精神”的东西,附着在诗人的灵魂之中,并作用于诗人的思维与意识,酒中的诗人与沉浸在酒的世界的诗人的情感,使其在“人酒合一”的状态中将人性中最为本真的一面以一种鲜活的形态外显出来。

酒,敞开了诗人的情怀,“酒性”放大了“人性”,真、善、美,假、恶、丑。一切的一切,在酒的作用之下,都会统统地映现出来,在王勃的眼中折射出的是上流社会生活的奢华风光;在白居易的眼中映现的是民间底层人物生活的艰辛凄凉;在李白的眼中反映的是权贵当道、世事不平;在杜甫的眼中表现的是国事沦丧、民生多艰;在高适的眼中出现的是边塞烽火、战士捐躯;在韦应物眼中描述的是与故友意外相逢的喜悦欢聚之情;而在杜牧眼中所流露的则是秦淮商女不知亡国之恨的哀伤……

阅读古人这些因酒而成的诗歌,我们发现,酒在这里已不再是无生命的饮品,不单是诗人的喜好之物,而是滋补诗人心灵与吸收天地力量,打通心性、获取慧眼的灵通之水。它与诗人心灵的结合,化作了一面观察社会、洞彻人间的多棱大镜,将人间百态与社会众生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而无论诗人描写什么样的生活,呈现什么样的画面,一日出现了“酒”这一神奇的物质,我们都可感受到诗人一颗跳荡的诗心与真诚的情感,品尝到经过诗人情感过滤与发酵的人生真味。这样的味道,随着酒昧的飘香,穿越千年,流淌到今天,成为我们这个民族品评历史、感悟生活、感知人生、汲取思想的陈年古酿,品之,是那样的醇厚芬芳、回味悠长。

(来源于中国酒业协会公众号)